【運動生涯】憑乒乓球能力被喇沙招攬 陳葒校長那些年拒絕喇沙讀皇仁的原因
發布時間: 2023/03/23 11:36
電影《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》有許多觸動我的地方,並不只在於乒乓球。片中有一幕講到教練團為了解和學習歐洲球員的打法,將黃昭(人物原型為「王濤」)派去德國當地乒乓球會打球。黃昭在異地語言不通,無朋無友,回到宿舍只能一個人港產片錄影帶打發時間。有天實在受不了,就打長途電話給教練,希望能馬上回國。其中有句台詞是以頗純正廣東話講的,大意是:我一個北京爺們,天天看錄影帶,現在連廣東話都會講了。
當時在戲院看到這一幕,我幾乎笑出聲來。曾幾何時,我也是初到異地,語言不通,也是只有天天看電視,也是因此而學會了廣東話。
最新影片推介
1979年10月29日,我從廈門來到香港。而官涌街(見附圖)14號仁傑大廈7樓B室就是我看電視學會廣東話的地方。在接下來的十三年,直到大學畢業,我和祖母以及兩位叔叔的家庭成員,都住在那間不到三百平方呎的小房間裏。
文首所說的那個片段,黃昭當時正在看《英雄本色二》。而讓我學會廣東話的則是看完整套麗的電視的《天龍訣》。那段時間我不用上學,因為還沒找到學校願意收我這個沒學過英文、不會聽講廣東話,連繁體字都看不懂,卻想入讀中學一年級的孩子。
是的,因為當時大陸的小學是五年制的,因此我來香港之前,已在廈門雙十中學讀了一個月,所以我叔叔順理成章一開始就幫我找中學。但別說中學了,我後來退而求其次去尖沙咀街坊利會小學面試,結果都是英交卷,才發現原來我連小一都讀不了。後來幾經輾轉,在四個月後才得到廣東道官立小學下午校收留,那是另一個故事,和乒乓球無關,此處略過。
和乒乓球有關的是,我叔叔知道廈門少體校的教練陳先生也來了香港定居,便託人找到了他,希望他能介紹我繼續打球。畢竟當時的我也就只有打乒乓球這一技之長。陳教練很熱心地幫了忙,他叫我叔叔帶我去乒乓球總會試拍。當時的乒總位於灣仔的一棟舊樓內,只有兩三張球檯。那次的試拍也只是走過場而已,因為我本來就是陳教練教出來的,所以很快就叫我去跟港隊一起練習了。但當時並無正式的港隊編制,也許是有機會出賽才算代表香港吧。這點我不太肯定。
當時香港乒乓球隊似乎並無獨立專屬的練習場地,無論成年少年,有名無名,都是在喇沙中學的體育館內練習。時間通常是從傍晚到深夜,可能那時還未有全職運動員,大家都是要放工放學後才能練習。
那段跟練的日子我已頗為模糊。但有兩個片段仍然印象深刻,第二個片段甚至改變了我的人生走向。
第一個片段是某天我到場館時,因為落單就只能自己練習發球等隊友。這時走來一個陌生男人,笑容滿面地叫我和他搓兩板。我開始以為是哪個教練來試我斤兩,還有點緊張。誰知一看他發球,就知道他並不是打開波的。就住他玩了幾局,直到隊友到場,他便說不阻我練習,放下球拍就走了。直到多年以後,我在電視上又看到那個男人,才知道他是香港足球隊的總教練郭家明先生。
第二個片段和乒乓球無關,和名貴房車有關。當時我放學後就要從佐敦坐巴士去九龍城喇沙書院,每次去到,都會看到學校附近停了一列名車在接放學。在當時的我的心目中,有車已經是富貴人家,而擁有那些就算不懂車的我一看就覺得必定是豪華名車的,就更是超級富貴了。這使我產生一個很深刻(雖然未必正確)的認知,就是入讀這所中學的人,非富即貴。
而就是這個認知,當喇沙老師後來叫我升讀喇沙,說只要我報就保證錄取時(當然是因為我的乒乓球能力而非靚仔啦),我並沒有馬上答應,只是將其置於第二選擇(如答應了,我由皇仁仔成為喇沙仔,不知人生會有怎樣的變化。這只能去到另一平行宇宙才知答案了。)。
我的第一選擇,是皇仁書院。
不選喇沙,除了自覺窮家難以高攀貴校之外,其實還有另一原因。喇沙老師是看中我的乒乓球才取錄我,那我進了喇沙肯定要繼續打乒乓球了。但其實我一直都不享受打乒乓球。我打乒乓球,只是從小就被選中進入少體校乒乓球隊而已。在整個練習和比賽的過程中,我並沒有覺得什麼太大的喜悅和快樂,雖然也不是痛苦。我告訴自己,進入中學後,不想再打乒乓球了。我想打籃球,想踢波,想做話劇。我比較喜愛多人一起合作進行的運動,可以在場上同合作,同支撐,贏同喜,輸同悲。而乒乓球在場上是個人遊戲,實在太孤獨了。
《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》說的是1995年天津世錦賽團體決賽絕地反擊的故事。團體賽要講求溝通合作,互補互信,甚至自我犧牲。這方面導演在片中刻劃細膩,很能展現球員同合作同支撐的友情歲月,以及贏同喜輸同悲的共同進退。不過在場上,每一球每一分,始終是一個球員去獨自面對和承受。
總之當時的我,很多團體運動都想玩,唯獨不想再打乒乓球。只是人算不如天算,我進入皇仁後,仍然未能擺脫乒乓球…
hket App已全面升級,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、健康、娛樂、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Video。立即下載:https://bit.ly/34FTtW9
hket App儲積分換獎賞︰https://bit.ly/3ClEy1R
撰文 : 陳葒 校長